這群住在台灣1095天以上的朋友應是本地「居民」,卻總被當成「過客」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或許我們都忘了這群居住在台灣1,095天以上的朋友,應該也是台灣的「居民」,但我們卻只認定他們是「過客」,當我們希望打造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時,我們是否應該要先了解誰住在這座城市,以及他們的需求呢?』

文:官安妮|攝影:鄭百騰

去年10月初,「1095」收到了台中市立圖書館大墩分館的邀請,希望我們可以為外籍移民工規劃一場圖書館的導覽之旅。收到這個請託後,我慎重地去了圖書館兩次,和館長、承辦石小姐談了許多想法,感受到他們對於東南亞圖書的選書和推廣,有些許無力和無助。這一年來1095陸陸續續和三間圖書館合作後,更是感受深刻。

這讓我們不禁思考在這新南向政策的第一年,有關「圖書推廣」的策略,中央是否與地方能有效地互助與流通資源?最明顯的問題,應該就是每間圖書館都反映他們不知書商進了什麼書?等到書進館後,面對茫茫書海,更無從整理與推廣。

把握住這次機會,我們除了想讓更多外籍移民工知道如何善用城市的公共資源,也想和他們一起跨界旅行。為什麼說「跨界」呢?畢竟散步的範圍還是在台中啊,但我們認為,隨著旅伴的國際化,旅行中的視野當然也會變得更開闊且「跨界」!

S_5266736632825

這次,1095的旅伴有可愛新二代一家人、越南朋友阿楊、和印尼CLC學校TBM計畫(知識之家)中的成員們,一行人非常熱鬧地出發台中西區的藝文聖地啦。

雖然天空不作美,但大家從坐公車就慢慢培養出照顧旅伴的好默契,出遊的好心情一點都不受天氣影響。第一站,我們來到「國立臺灣美術館」,由於時間有限,大夥兒僅觀賞了《一座島嶼的可能性》(2016 Taiwan Biennial: The Possibility of an Island)一展。其中一個印尼朋友Ignas看得很認真,我跟他解釋我從畫作中看到台灣被殖民後的種種心情,一不小心就講得太嚴肅了,但他卻說他懂了,印尼也是,有好多的相似性在這兩個海島國家中重複上演著。

之後,我們走出國美館,散步到今天的主軸:台中市立圖書館大墩分館,承辦石小姐和館長很熱情地在門口歡迎我們。走入館內後,大家隨著導覽的腳步,認識館內的東南亞圖書書櫃位置。目前大墩分館的館藏其實不少,印尼文書237本,泰文書222本,越南文書513本,但因過去甚少東南亞朋友走進圖書館使用,因此有許多館方標示錯誤卻未修正之處。每次都擔任我們越南文宣校正小尖兵的阿楊,立馬眼尖地看到越南圖書標示寫錯的問題,馬上反映給承辦小姐。

導覽的尾聲,館方鼓勵大家一起辦圖書證,因為台中市立各大圖書館都可以相通使用,也可以A地借、B地還。每個外籍移工的工作環境遍布台中各大鄉鎮,拿著一張圖書借閱證來認識工作地以外的鄉鎮景貌,也是不錯的探險呢。但這時,印尼朋友跳出來說,工作地和交通樞紐以外的地方,就算想認識,也很難靠著公車就順利到達,因為公車站牌沒有英文路線圖,公車司機也不太知道怎麼跟他們溝通啊。

或許我們都忘了,這群居住在台灣1,095天以上的朋友,應該也是台灣的「居民」,但我們卻只認定他們是「過客」。當我們希望打造一座適合生活的城市時,我們是否應該要先了解誰住在這座城市,以及他們的需求呢?

相關評論: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