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官
第一廣場小書攤成形後,偶爾有外籍朋友過來捧場,尤其是印尼朋友,但隨著書一本本被借出,我們也擔心如果沒有新進書源的話,難免會讓借閱者感到乏味,因此除了持續宣傳「帶書運動」,我們也開始思考:行動圖書館是否能與真正的公共圖書館合作呢?
隨著這一年在臺中接觸移民工議題,1095團隊其實也走訪了不少臺中的圖書館,例如在北屯的新移民多元圖書室中,就能看到許多新住民媽媽用很生動地肢體語言,透過朗讀故事、文化節慶體驗的方式,帶領孩子們認識東南亞母國文化,但對於另一群在的外籍朋友,「移工族群」,這些圖書資源卻不易使用。
以北屯新移民多元圖書室為例,申請借閱證需要「國民身分證」,如此一來無歸化國籍的朋友們便無法申請了,因此我們轉念,企圖將這些長期束之高閣的東南亞語圖書,用自己的借書證借出來,提供給在地的外籍朋友更多圖書選擇!
我們以台中市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作為示範點,當我們爬上五樓的外文專區,映入眼簾的是一整大排越南、印尼、泰國、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圖書,書冊數量約8千冊,面對這為數不小的數目,選書是一大考驗,畢竟初次選書的都是我們「形同文盲」的臺灣人。
但由於這些書只能在小書攤現場翻閱,因此我們首次的選書方向以輕薄短小、圖多字量少的漫畫、圖鑑、流行生活、短篇小說等為主,我們一邊開心地選書,也懷著困惑,擔心這些書種能否合外籍朋友口味呢?想親自帶他們來選書的想法便油然而生。
SKIP AD

印尼大學生來第一廣場小書攤看起報紙來了
成立第一廣場小書攤的願望,就是希望友善的書不停流動,也希望能為外籍朋友提供臺中各式各樣生活資源的連結,而「圖書館」就是一項生活資源。當我向印尼朋友們Dodo等人提出「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半日遊」的提議時,他們都很感興趣,同時我們也能藉機一窺圖書館的外語服務。
12月的第一個周末,我首先帶領印尼朋友Dodo、Arief試水溫踏進國資圖的廣場,「臺灣閱讀節」活動正如火如荼地展開,許多親子家庭在舞台下參與閱讀活動,連續兩天的閱讀節,台上團體用講座、朗誦、歌詠、戲劇的方式推廣閱讀。
1095團隊的新住民朋友陳妍蓁也是講師之一,陳老師用生動活潑的肢體語言表演印尼民間故事「Timun Mas」,這是一個勇敢女孩抵抗綠色大巨人的故事,聽著聽著,我也彷如回到孩童時期,那個曾經用純真的心靈認識世界的女孩。
在臺灣閱讀節活動能聽到爪哇民間故事,我們都覺得非常有趣!書的力量很神奇,不管是民間故事、小說還是傳記,總能串起不同國家的人,共同討論與交流。

台灣閱讀節陳妍蓁老師在臺上載歌載舞
在館外遊蕩一陣子後,我們進館辦理借閱證,館員向我解說規則,然後我再一邊翻譯給朋友聽。原來在臺的外籍人士使用居留證即可辦理,而且還可以與悠遊卡結合,一卡兩用,挺方便的,最後館員開心地從口中蹦出:Jakarta(印尼首都雅加達)!
這次帶著外籍朋友來選書,其實我分外緊張,彷如國民外交般,倘若對方在這留下不好印象,難免自己會失望。Dodo和Arief翻著一些宗教性質的書、和一些幽默短篇小說,彼此小聲交談和微笑,就像一般人,想利用工作之餘,去嘗試公共的休閒資源。
這樣的資源對於許多臺灣人而言,已經過於方便與習慣,但對於外籍朋友而言,卻連資訊的管道都不易取得,因此我們便容易忽略他們也有使用這類資源的權益,然後片面地定義他們的行為。
最後我請Dodo為小書攤選出一些書,提供給第一廣場的移工朋友看。他一邊慎重地選了一些短篇文集、電影原著小說,一邊希望我們也來看看印尼怎麼透過電影處理多元文化議題,這次圖書館一遊實在有好多收穫!
我事後詢問他們喜歡這裡嗎?他們覺得這兒是個對外國人滿友善的地方,但書種偏重生活面,這樣的圖書採購方向,是不是也代表一種臺灣人對於外籍朋友的片面想像呢?
當我們要搭乘公車離開之時,我瞥見他在手機打下公車站牌名:National Library of Public Information。我希望這一趟圖書館之遊對雙方和緊張的圖書館館員都有留下深刻的體驗,這樣的體驗就是社會慢慢變友善的原動力。

DoDo推薦的暢銷小說,還有改編成電影呢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