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這次任務有兩個,第一,找到越南朋友並拿地圖問他/她從哪裡來;第二,在三樓的超市找到特色商品。
文:李洛鈴/攝影:Chris Chen
編按:在台中的第一廣場,每到周日都會有一群學生,帶著許多東南亞的書籍擺攤,不是在賣書,這是一個小型圖書館。讓在台灣工作的東南亞移工朋友可以有母國文字的慰藉。而不只是圖書館,這些夥伴更組織了國內特殊的小旅行團,專門在假日坐第一廣場的東南亞文化導覽,讓國人更加認識生活在我們當中的鄰居。他們是1095。(文字引自何則文:在台中搭建一座與東南亞的橋樑:1095,你知道這數字對移工而言代表什麼?)

(攝/Chris Chen)
美好的城市,是什麼模樣?
當天的攝影師Chris Chen如此描述著:「大家認不認為在這座城市能夠平等生活很重要?大家認不認為在這座城市快樂自在的活著很重要?大家認不認為讓這座城市更美好很重要?那『1095,』這群人就是在做這件事。」
『1095,』成員彥杰開頭就宣導,在拍照前尊重當地店家與移工,重視拍照禮儀,畢竟我們不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對他們來說,我們是外來者,當天活動以不妨礙店家生意為主,並適時用消費回饋當地。
接著,他以老照片說著第一廣場如何從第一市場變成今日的模樣,曾經的第一市場在日治時期開始活絡,在大火、修復重建後住商混合的第一廣場大樓拔地而起,成為當時站前精華商圈的一部分,對老台中人來說,這裡充滿年輕的記憶,看電影、MTV、在冰宮溜冰、吃著轉角的冰淇淋,屬於那個年代少男少女的青春點滴⋯⋯。
直到1995年威爾康大火與幽靈船事件,一廣成為城市幽暗的角落,加上1992年引進外籍移工後,走在廣場上的人們講的語言、裝扮、社經背景都符合「落後」國家的印象,因為不了解,台中人離這裡更遠,也因為不走近,我們用移工「霸佔、攻佔」的字眼看待離鄉背井到這工作的他與她,但如果沒有移工,誰來撐起此地的經濟?沒有移工,臺灣的3D產業的空缺誰來填補?

越南如意咖啡店老闆娘和台灣朋友分享許多越南大小事(攝/Chris Chen)
走到一廣門口,趁還沒開門(週六11點開門、週日10點開門),『1095,』成員安妮搭配水蛇腰般的越南地圖介紹了越南經歷不同時期融合而成的多元文化,占婆王國的印度教、受漢文化影響深的順化紫禁城,到法國殖民時在南越遺留下的法式建築、煮咖啡的滴滴壺與為何要加煉乳的故事皆娓娓道來,不僅從史地背景,語言也是認識他們的第一步,新鈔(你好)、甘溫(謝謝),這兩句讓遊客在與越南朋友接觸時都獲得很棒的回應。
過程中,旅人們必須完成兩個任務並在最後分享,第一,找到越南朋友並拿地圖問他/她從哪裡來;第二,在三樓的東南亞超市找到特色商品。在活動期間有一位越南朋友被我們吸引默默在旁邊聽著,幾個人馬上訪問他,他叫阮文茂,住在河內附近的Haiphong(音像海山),聽到我們說甘溫(Cảm ơn)很開心的大笑直說我們很厲害。就這樣,遊客們第一次接觸了越南朋友也開始展開了大冒險。旅行的目的,不是為了更加深刻板印象,而是從一次次的親身接觸,公平地再給彼此重新了解、釐清偏見的機會。
相關評論:從悲情殖民地到唯一中美俄通吃的新興國家:你該知道的越南故事

越南朋友:阮文茂,住在河內附近的Haiphong,聽到我們說甘溫(Cảm ơn)很開心(攝/洪嘉莉)
在超市裡,呂老師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給第一次參加的朋友,要仔細看仔細瞧,每一樣東西都很有趣唷,有人看著羅望子說這個形狀好奇怪,有人沉浸在泡麵區無法自拔。
在二樓樓梯轉角處安妮買了越南文音念「搞」、印尼文念「vugu」的水果分給大家吃,其實就是臺灣的酸芒果沾上用辣粉、胡椒、糖、鹽混合成的沾粉,是東南亞地區常拿來當零嘴吃的水果,記得有一次在台北的一間柬埔寨料理店,那天老闆娘也請我吃了這個,說是當地都這樣吃,臺灣的甜芒果她們反而吃不習慣。
不接觸,就不會了解,不了解就容易產生誤解與隔閡。原來,我們都一樣,不管到了何處,都懷念著家鄉的那一味。
美食在味蕾挑起的酸、甜、鹹、辣,是超越言語,全球共通的語言。拿著戰利品與帶著全新的眼光,旅人們回到了廣場前,有放著椰奶的粽子冰和什錦冰;食材更是吸引目光的,椰糖可以做泰國芒果糯米飯與綠咖哩、羅望子汁是做泰式涼拌與其他料理的必備、雅達子是高中家政課做摩摩喳喳的回憶、蝦膏是常見泰式蝦醬空心菜的基本調醬⋯⋯。那一刻,東南亞不再只是遙遠的地理名詞,而是可以深刻用視覺、嗅覺、味覺與觸覺感受到的文化。

廖大哥說著這裡許許多多的繁華故事,如今變了個樣貌,令他嘖嘖稱奇(攝/Chris Chen)
其中一位廖大哥是資深台中人,上次來這裡是十幾年前了,這段期間「一廣」這兩個字變成台中人陌生的字眼,遙遠不想觸及,他所認識的一廣到處都是軍用品店、還有攤販賣著肉菜,今天來一看才知道高樓變那麼多,原來廣場裏頭的店家和商品有那麼多元,揭開以往幽暗角落印象的面紗,沒有來過根本不會了解這裡,身為台中人,希望台中市政府給移工們、店家們多一點空間,也期待有更多人像自己一樣,重新愛上這塊土地。
胡晴舫在《旅人》說,旅人總是帶著偏見上路,有些舊偏見被印證,成為真理;有些被修正,回到家鄉,形成新的偏見。對東南亞移工的偏見,在臺灣多數人心中,一直不自覺把它視為是問題,如果我們始終把問題看成是問題,那永遠看不到裏頭多元的文化樣貌,唯有看見、聽見,親身接觸,才有重新認識的可能。

學員分享他們搜刮到的戰利品(攝/Chris Chen)
你問我,如何讓台中這座城市變得更美好,我會說能夠讓這裡頭的人們平等、快樂、自在的生活著,這就是美好的城市、美好的台中,而1095,的大家就是搭起你我重新認識這塊土地的一道橋樑。透過他們,我看見了美好,你呢?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