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箱書、四個規則,我們在第一廣場「擺攤」換來一個又一個「人生」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當「東南亞行動圖書館」流動到台中,這將是一場沒有結局的觀察週記,不保證週週精彩,但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卻絕對一週比一週深刻及寫實。

文:阿官

第一廣場小書攤:滿月觀察記

第一廣場小書攤滿一個月了。當「東南亞行動圖書館」流動到台中,這將是一場沒有結局的觀察週記,不保證週週精彩,但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卻絕對一週比一週深刻及寫實。

九月初,我們(1095團隊)與志工朋友一邊如火如荼地籌備十月份「移工生命故事展」,一邊醞釀「東南亞行動圖書館」台中版的成形。透過台北東南亞主題書店「燦爛時光」的大力幫助,我們擁有了小白與小綠──兩行李箱的越南文書籍與印尼文書籍,接著再邀請外籍朋友們協助翻譯越、菲、泰、印等四國語言的借書規則,條列如下:

  1. 依標價借書
  2. 還書全額退費
  3. 無還書期限
  4. 可於書本上畫線、做記號、寫心得

一切就緒後,我們於十月初展開「擺攤人生」!

(相關評論:東南亞書店聯盟成立:我們希望,台灣每個角落的每個人,都有書可以看

第一廣場,是我們第一個實驗地點,也是未來將常態性擺設書攤的地點。

於1908年成立的第一市場,歷經1987年改建、1991年整建,成為今日「第一廣場」現貌。1990年代後,台中金融商業圈轉移,台中中區開始產生許多閒置空間,並時值1992年正式開放外籍移工,台中火車站周邊成為移工族群假日休閒的重要轉運站,為滿足移工的需求,第一廣場越來越多的東南亞商店因此應運而生。

2010年,第一廣場二樓被設定為「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2015年林佳龍市長喊出「東協廣場」的願景,我們幸運地搭上這股潮流。但不論第一廣場的定位為何,我們都想嘗試與移工朋友對話、交流,書本,就是這場友善交流最好的媒介!

DSC_0330
Photo Credit:第一廣場小書攤

十月到十一月,我們認識了印尼Eko、Dodo、Piea、冰淇淋納豆哥、越南相框哥、溪州阿嬤、暨大東南亞學系女孩……。他們是誰?他們的故事重要嗎?很重要啊!他們來自各行各業,因為不同理由來到第一廣場,聊了天、聽了一段故事,我就體會了一段人生。

例如越南相框哥,他總帶著木製相框、自製馬克杯來擺攤,眼神悠閒地看著來往於廣場的人,似乎沒有太多朋友或客人圍繞,有時他擺攤的位置被印尼移工佔滿,攤位幾乎淪陷,他也仍舊怡然自得。

初次見面後,我們就養成互相打招呼的習慣,偶而他會來看看我們攤位,偶而他會遊走於廣場中的各個群體,我還一直擔心他的攤位沒人顧。

在一次聊天中得知,相框哥在大里的塑膠工廠工作,為什麼選擇來台打拼?他一派輕鬆地說:「在越南賺的錢不夠支付朋友的結婚禮金啦!」他還說他不喜歡花錢,他想要趕快存錢。每次見到相框哥,總穿著印有國旗與家鄉省分地圖的T恤,我也常見到其他外籍朋友穿著這樣的「國旗T」,身處異鄉時,我們多想向人傾訴國家的特色?我們是這樣,他們也是。

DSC_0335
Photo Credit:第一廣場小書攤

我們在書攤還遇見了另一群印尼朋友,他們來自霧峰、潭子、豐原、台中工業區等地的工廠,還有來自北屯、彰化的看護工,從四面八方而來的他們,共通點是喜愛閱讀、渴望學習,以及樂於與我們聊天。

家鄉在中爪哇Solo的Dodo,在印尼念大學時就常與國際學生交流、討論國際政情,來到台灣後他繼續提筆,為印尼雜誌撰寫文章,一邊工作一邊就讀空中大學以完成大學學憑。當我困惑於印尼與荷蘭的歷史時,他可以從16世紀開始描述兩國之間的關係;當我感嘆在台看護工無法遵循伊斯蘭教的禮拜時間時,他神情落寞,嚴肅地講述穆斯林與真主之間的約定;當我提出「交換導覽」的計畫時,他眼神一亮,開始構思著如何向大眾介紹他眼中的台中與台灣……。

他們是如此地耀眼,他們的情感是如此真實,這群地球村朋友就在我們周圍,然而過去以來我們卻似乎常與了解這世界的機會失之交臂。從今爾後,就讓我們從第一廣場為起點,一起放下成見、打開心胸,與漂洋過海遠道而來的這些朋友們,觀察這個有趣又多元的城市。

DSC_0019
Photo Credit:第一廣場小書攤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士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