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移工人生》是一款供認識移工人生的桌游,可讓大衆試著融入移工的真實故事情境,從母國出發到台灣工作、工作職場上的適應、文化的衝突、勞資爭議,讓大衆更能以同理心看待移工群體。
文:官安妮
《移工人生》桌遊為一款角色扮演的紙牌遊戲,參與者可透過輪流抽卡牌來體會不同職種外籍移工在台灣的工作與生活經歷,參與者會從母國出發到台灣工作,需適應工作職場、感受加班抉擇及體驗有限度的休閒娛樂,每張卡牌都代表這些歷程中的真實事件。而身為扮演外籍移工的參與者們,可以以有限的手段來爭取工作預期目標與身心平衡,例如擲骰子、以扣錢換取仲介服務等,最後再依據每人所持卡牌的身心狀態加總差異而落入不同的結局。
1095文史工作室 (於本文簡稱1095團隊)自2017年6月起,整理移工個案、向各移工權益組織採集資料、並研究各式遊戲化教學方法,最後定稿後由龍騰文化出版社印製,於2018年3月正式共同出版發行,2019年5月再版《移工人生2:海外英雄》。
自2018年3月起至2019年5月止,1095團隊執行了121場《移工人生》桌上遊戲活動,總參與人次為1806人,其中有50%為高中/高職場次、10%為國中小場次、30%為大專院校場次,另外,值得注意是其餘10%為社政、衛政、勞政、警政及國境單位場次。此款桌遊自推出後受到許多高中職教師及社會大眾的關注,除了於課程上使用,並嘗試結合1095團隊所設計的議題工作坊、移工生活圈導覽,讓學生走出校園,連結現實社會的移工議題。
經歷一年多的推行後,《移工人生》桌遊對於台灣的多元文化教育有什麼初步的影響嗎?對於體驗過此款桌遊的教育現場師生、及社會大眾又有什麼感想呢?筆者我就試著運用1095團隊內部文獻資料、參與者訪談紀錄、活動問卷資料、筆者親身觀察紀錄為主,新聞媒體報導為輔,來初探一下吧!
設計之初,為了增進《移工人生》桌遊能適度引發參與者,尤其是學生族群後續對議題進行反思與探索,1095團隊與出版業者特別設定了專屬的引導目標。第一步為情境代入,亦稱情境同理,給予每位參與者一個外籍移工的角色背景故事,並運用遊戲進行的指導來加強參與者角色扮演的感受;第二步為痛苦感受,透過漸進式引導,聚焦於遊戲歷程時的參與者行為表現,觀察參與者體驗拿到負面或正面事件卡牌時的反饋,此包含肢體動作與口語內容;第三步為現實連結,透過卡牌內容作為教學媒介,連結外籍移工的真實遭遇與心境;第四步為引導反思,引導參與者抒發遊戲感受,和對議題的看法意見,並歸納參與者們的共同經驗,此有助於加深後續參與者探索議題的動力;第五步為行動實踐,放下桌遊的既有機制,以同理心為出發點,與參與者一同分享台灣社會與移工有關的公共資源現況及政策內容,建立每位參與者的行動訴求,並鼓勵實踐。
當《移工人生》正式出版後,進入推廣教育現場,前已提及,自2018年3月起至2019年5月止,1095團隊已執行了121場《移工人生》活動,總參與者為1806人,其中50%為高中/高職場次、10%為國中/國小場次、30%為大專院校場次,其餘10%為政府的社政、衛政、勞政、警政及國境單位場次。推廣對象類型大致可分為社會科教師、跨領域科別教師、學生、助人工作者、議題工作者、職業桌遊設計者、公家機關人員。

在眾多參與者的反饋中,1095團隊透過活動問卷及現場參與觀察資料,可從中分類為五大方向的反饋意見,針對:(1)遊戲機制、(2)移工處境同理、(3)移工處境反思、(4)多元文化教案發想,以及(5)行動實踐方案發想。其中針對遊戲機制的反饋,有學生表示,卡牌內容反映了家中情況,過去他們不會向家人主動反映,但沒想到真實的情況也出現在卡牌中,讓她首次想公開講出來,與同學討論「移工」。更有參與者直接表達心情無法平復,「我真的不知道會這麼悲傷,我怎麼會落入這樣的結局,這不是我當初來台灣工作的原因。」
參與者會因所持卡牌的身心狀態總和差異而落入不同的生命結局,也開始反思遊戲歷程中碰到的事件、人、工作環境、台灣社會帶給他的影響,有一名北部高職學生表示「經歷這麼多事情,當我知道已存到足夠錢可以回家的那一刻,我真的很感動。」透過同理心的塑造,也有參與者開始進行反思,「為什麼我的選擇不多?如果移工的職業與生活選擇變多,那命運決定的成分就會減少。」也有參與者開始展望台灣社會與移工群體關係的改善,一名南部大學社會系學生表示:「我希望來到台灣工作的外籍勞工,都可以完成自己一開始的初心與夢想,並且發揮所長,不僅只是提供勞力,更是有才藝與國際交流。」
雖然《移工人生》桌遊自2018年年初開始推廣實施,迄今亦不過一年半的時間,要論及其對臺灣社會的多元文化內涵提升,與其對在臺灣的移工處境有更深入的瞭解而做出社會影響的分析,確實早了些。然而就現有的相關實證資料來看,亦可得出下列三點初步的社會影響觀察。
(一)增進現實連結感與同理心
《移工人生》桌遊的設計理念為引發台灣社會大眾「換位思考」能力,以正面心態理解台灣多元族裔的工作與生活處境,透過將外籍移工真實人生縮影至桌遊卡牌中,讓參與者能走一回「他人」的人生,並誘發參與者去觀察自身對卡牌角色及事件的情感投射。然而此款桌遊的文字量龐大,需仰賴遊戲引導者清晰的遊戲口令,以利參與者於遊戲進行時能完整消化卡牌內容,並且在遊戲結束後,遊戲引導者需要適時抽身來引導遊戲參與者進入下一階段的議題探索與反思。
一名高中公民科老師在課堂運用《移工人生》桌遊作為課堂輔助教材時,即表示:「我的學生一直抽到負面的事件,情緒隨著角色整個盪到谷底,我該如何幫助他回復情緒?」,關於不同年齡層參與者的行為及情緒反應,的確是1095團隊此階段關注的重點,在參與者產生現實連結感及同理心後,現場是否有充足的討論時間讓參與者們回顧彼此的結局差異,並讓他們能做情緒緩衝及梳理,是值得關注的課題。
(二)增進議題行動實踐的可行性
1095團隊於2019年3月份於中興大學擔任三場次的微學分課程授課,依時間順序講授《移工人生》桌遊、東協廣場戶外導覽及移工服務方案設計等三項主題課程。從室內遊戲帶領,再走出教室探索真實移工生活圈,再進入教室內討論服務訴求及方案,在連續上完三周課程後,25位學生中有13位(52%)認為「《移工人生》桌遊」課程感受最深刻,其次為11位(44%)認為「移工服務方案設計」課程感受最深刻。
一名課堂學生表示:「知道可以自己設計方案後,更有動力去了解移工的生活,這樣參與性高,我甚至希望我的方案被政府看見。」由此可見,在透過《移工人生》桌遊引導後,有助於提高參與者自身與移工議題的連結性,以及接續進行行動訴求的表述和實踐。
(三)增進教育工作者教材操作多元性
臺灣的教育部108課綱於2017年7月3日公布後,社會科別內容相較過往施行的舊課綱內容,增加更多道德實踐、公民意識、多元文化、國際理解、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等內容,而議題呈現上更強調軟性議題,例如族群、文化、公民參與,而非著重硬梆梆的經濟、產業、國家規範等。因此該科別教師需要更多跨領域科別合作,以及更多元的教學素材,以增進學生田野踏查技能和聚焦討論的能力 。
以目前1095團隊統整的高中職教師回饋意見中,其中有85%的教育工作者表示,透過此款桌遊的帶領,學生普遍能更理解外籍移工在台灣的處境,但帶領學生做議題討論和田野踏查,對於教師而言仍是陌生及挑戰的,因此不少教師會委託1095團隊,更縝密規畫其餘搭配桌遊以外的延伸性活動,例如:東南亞文化工作坊、行動方案工作坊、移工生活圈導覽等,目的為讓學生走出校園,更幫助學生吸收教科書及桌遊的內涵。
而大學內的多元文化教育現況而言,則是需要促進學生更多的社會連結能力,於2018年4月的一場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與社會連結」的課程,該課堂教授及表示課程內過去不乏有規劃過移工主題的講座,但仍然有許多大學生還是像活在平行時空中,完全不了解這個族群。然而在學生體驗過《移工人生》桌遊後,產生真實的身心失落感,也開啟了認識移工之門。以及臺北科技大學的一門「多元文化與攝影創作」課程中,該堂教師亦透過接力式方式,運用《移工人生》桌遊、移工生活圈導覽等課程,讓學生透過田野觀察跟移工們建立關係,並透過鏡頭拍攝,完成了一幅幅別具意義的攝影作品。

2018年11月,台灣外籍移工人數已正式突破70萬人了,許多移民工組織、勞權團體在努力推展各項移工服務與推廣活動之時,亦不斷修正與台灣大眾對話溝通模式,《移工人生》桌遊,即為一項以教育現場為主要需求導向的溝通工具,然而如何從教育現場、專業人員培訓現場,再更廣泛地被應用至一般大眾身處的鄰里及社區,並有效促成不同族群間裡的理解與歧視破除,有待日後1095團隊針對不同年齡、社會階層民眾的需求作出此款桌遊的創新修正。
參考文獻:
- Kuan A., Kuan, Y.Y. ,2019,“Board Games and Migrant Workers: A Case Study of the 1095 Culture Studio on the Promotion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aiwan”.
- 公共電視台,2018,獨立特派員 第566集 (移工桌遊)。
- 謝明耀,傅翔立,2017,〈【特別專文】小心!不要陷入桌遊的得來速陷阱〉,《台灣生涯發展與諮詢學會學會電子報》,第26期。
- 壹零玖伍文史工作室。移工議題工作坊問卷資料,施作時間:2019年1月10日至2019年5月10日。
- 李修慧,2017,〈除了把中國納入東亞脈絡,3張圖看懂社會「新課綱」改了什麼?〉,《關鍵評論網》。
- 白詠丞,吳思遠,黃品皓,2018,〈名為家的異鄉:一張沙發的攝影計畫,讓我們走進印尼移工世界〉,《獨立評論》。
延伸閲讀:
責任編輯:杜晉軒
核稿編輯:楊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