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隨著「臺中移工故事展」計畫一點一滴地推演,我開始接觸移工朋友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辛酸、有淚水,但同時也有夢想、有依賴的親情
文:江彥杰
第一廣場札記:先從愛上開始吧!
踏進台中第一廣場,原本只是我突如其來的一個想法。
在加入「1095,」前(當時名稱叫「臺中移工故事:雲科大田野調查團隊」),憑著一股熱血加入的我從未接觸過東南亞移工,僅憑著習慣,思考如何以效率、理性將「臺中移工故事展」策畫得更盛大、更完美,但起初我還是以臺灣人為本位來設計整體計畫,當時在我心目中,東南亞移工尚未有自主發聲的機會。
隨著「臺中移工故事展」計畫一點一滴地推演,我開始接觸移工朋友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有辛酸、有淚水,但同時也有夢想、有依賴的親情,然而為什麼當我們想到東南亞移工,就只有悲情或者落後的想像呢?我想起蔡依林說過的一句話:「我們不一樣,我們都一樣。」
我開始關心社會議題,是從興大新聞社開始萌芽的--實事求是的新聞原則讓我習慣批判性思考,習慣以道理、以數據來說服別人。但漸漸地我發現社會不缺批判性思考,這個社會缺乏的是理解與包容,所以我決定走入東南亞移工的生命故事,去認識他們的文化,和他們交朋友。
這個認識的過程,讓我從機械式地去策劃活動,進而產生對東南亞諸國文化的喜愛。依稀記得臺灣現代劇場的開拓者金士傑老師說過:「一個人是為興趣跑,這跑就不叫跑了,叫『玩』;既然是『玩』,答案很清楚嘛,再苦再累再窮,都不苦不累不窮。」親炙後,泰國的包容與自由、印尼的生氣蓬勃、越南堅韌的生命力,都讓我想要更深入瞭解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文化。(按:作者目前接觸的對象沒有菲律賓人)
我頓悟了一個道理,原來我們都用錯方法了,人對於困難、悲傷的事承受力很高,所以經常逆來順受,但唯有你真的喜歡、熱愛一項事務的時候,產生的動力才會更龐大,於是沒有錢出國的我,開始踏進第一廣場,與東南亞在臺生活圈的居民互動。

認識了泰國小吃店「泰羅七七」的蘇阿姨、印尼小吃店的華僑媽媽、「阿蘭青草店」的老闆、泰國烤肉攤販的大哥,就如同我的好夥伴官安妮所說:「他們的故事重要嗎?很重要啊!」但我不想再藉由我的嘴巴說給大家聽,我想讓更多臺灣人親自去聽聽他們的故事,於是每周日早晨的「第一廣場導覽團」就這麼蹦了出來。

迴響出乎意料地大,大家都知道第一廣場,大家也想知道裡面到底有哪些故事,但許多臺灣人不敢踏進第一廣場,這個感受我能理解,想當初,我第一次獨自一個人去第一廣場田野調查時,所有目光都注視著我,彷彿在說:「你這個外來者為何踏進我們地盤?你有什麼目的嗎?」
裝著一副泰若自然態度的我,其實內心緊張到不行,但走了幾次之後,發現那些都是我猜忌與疑慮的內心戲、都是來自媒體告訴我的刻板印象,於是我更確定了「1095,」的方向--藉由文化接觸,破除偏見與歧視,讓更多人學會理解與包容。
記得我們的好夥伴也是專欄作家的En曾說:「如果你把這裡視為一個問題,那你看到的都會是問題,而不是文化,一個由人類群聚而醞釀而出的文化。」

綁著個辮子頭的泰羅七七老闆娘蘇阿姨,講起中文不輸臺灣人,在臺灣生活數十年的她,說起第一廣場的生態可是如數家珍,她還有一個興趣,就是去健身房鍛鍊,私下聊得起勁時,她還會大方秀出她在健身房的自拍照,爽朗快意全寫在臉上。
第一廣場已經成為中部東南亞移工朋友的群聚地,這裡是他們小型社會與母國文化的縮影,當我們踏入這個地區,請尊重「當地的」文化,把「關掉麥克風、注重攝影倫理」當作友善的第一步。
每周日早上「第一廣場導覽團」都會帶著新朋友探訪第一廣場,歡迎報名參加,而下午也會有東南亞行動書攤喔!期待更多人和我們共同踏進第一廣場,你將發現這趟旅程能豐富你的想像,擴大你的視野。
責任編輯:吳象元
核稿編輯:楊之瑜